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你日常爱用的词语,竟有这么多在压抑自我!为什么“夹带私货”是一种很愚蠢的说法?所谓“精致利己主义者”其实很粗糙|心理|哲学|历史|自我成长

最新博文

为什么独裁者都有巫师的气质?一集看懂中国文化缺乏超越性的根本原因|中国历史|心理|哲学|自我成长|

《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的公开演讲

 微信是一款现象级的互联网产品,至少以互联网产品普遍的生命周期看来,微信是一款跨越了生命周期的互联网产品。要想理解微信在产品实践的一些观念,最好的方法莫过于直接和他们对话,阅读他们的书就是一种最直接的精神交流。 前几年流传着一本奇书《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互联网产品从业者都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书里的内容大致上来自于 2012 年微信团队内部的一次分享会。而在现在,微信依然是一个具有生命力和健康生态的互联网产品,我们又该用什么方式来继续更新对微信的认识呢? 我的方法是:从微信张小龙过去几年的公开课中学习微信的产品观

坏的决策就该被惩罚吗?

  一个在操作诸多错误的人,应该有好运气吗?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该,那么这是一种优绩主义的观点吗?这是精英的傲慢吗? 首先需要探讨的是优绩主义的观点:社会与经济的奖赏应当依据才能、努力和成就这些“优绩”(merit)来决定。优绩主义的一种负面作用是成功者的错觉:我的成功来源于我努力,他人的不幸源于他人的不努力。 有时候我总是在想,如果我比其他人更敏锐的意识到某种危机的潜在可能性,并且我精确的为这种危机提供了防范的对策,那么我是否会更希望危机能够发生,使得那些意识不到危机的人因为他们的短见收到惩罚。 二爷在分享里提到了“无知之幕”,大概是源于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的观点。如果让你设计一个社会的运行规则,而不能预先设想到自己的处境,那么你会从最不幸的人的角度去出发设计规则去保证公平。在这种设计好的公平下,最不幸的人也不应当因为自己的处境而遭受所有的惩罚。 这么看来,期望“好的决策都会被奖励,坏的决策都会被惩罚”倒也带上些许“优绩主义”色彩。

遇到强加观点的人咋办?

前情是在老池的直播间出现了一位观众断言:苹果系统处理暗黑模式一定给人产生了恐惧感。最后老池只能无奈地向她解释:“不必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别人”以及友好地屏蔽。 “不必强加观点给别人”这个观点阐释多了,也算得上是一类“正确的废话”:大概听进去的大概也就不必再说了,听不进去的跟他说了也是白说。 “正确的废话”说白了也就是折磨明白人。一方面要被人强加观点,一方面还要听着这些废话,明白人得多遭罪,我想明白人应该积极主动地应对这些“跳蚤”。 如果有人总在你身边强加给你观点,屏蔽他们的勇气是很重要的。以大辉老师的「解忧杂货铺」星球为例,没过多久就会有一个自以为是的小可爱出现,但每个小可爱的最后被拉黑屏蔽。 沟通,是要和能输出价值的人做的交换。对于仅仅强加观点的人,拒绝沟通也是不错的,有时甚至不必教会他们礼貌。如果这类角色在沟通的过程中不能传播价值而是带来损耗,交流也是浪费时间。 我的感触源于我的经历,过去自己见识浅薄,也因为这个原因也被人拉黑过,那时开始我意识到:别人拉黑我根本不是为了教会我礼貌,因为他不需要教我礼貌;他只是拒绝和我沟通,因为这也是不必要的。

尝试解构一段幽默

  天龙八部里有这么一段情节: 乌老大脸上肌肉牵搐,又“啊啊”了几声,突然指着虚竹骂道:“臭贼秃,瘟和尚,你十八代祖宗男的都是乌龟,女的都是娼妓,你日后绝子绝孙,生下儿子没屁股,生下女儿来三条胳臂四条腿……”越骂越奇,口沫横飞,当真愤怒已极,骂到后来牵动伤口,太过疼痛,这才住口。 虚竹叹道:“我是和尚,自然绝子绝孙,既然绝子绝孙了,有什么没屁股没胳臂的?”

数学思维和《怎样解题》

  数学往往先把问题复杂化,推广更高纬度更高层次,高度抽象化后再简单化。 yuange 经常在星球里发一些数学题,我这种对于数学停留在兴趣阶段的多数时候都难以深入体会。但我不得不承认平时对解决问题的思考源于数学上的这些数学思维。 也许你实在不喜欢数学,我也建议你读数学家 G·波利亚的《 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 》。 (暂未上架) yuange 星球摘录

事情并不如我所料

“我的目的是 xxx,但是事情往我不希望的方向发展了。” “我的决策是 xxx,但是执行的时候变成另一种效果了” 我们常见的一种逻辑陷阱是这件事:一件事情从出发点开始预设了美好的前景,但在执行过程中变成了违背初心的结果。 我不知道在这件事情上该如何认定是谁的错,也许这个问题是个“不重要的问题”。但我更希望是讨论另一个问题:如果你决策的出发点是好的,并且知道你的某个决策必然招致违背出发点的结果,那么你的这个决策依然能认为是个好决策吗? 如果这个决策可以被认为是个好决策,那必然招致的结果是决策者并不把出发点当回事;如果答案为否,那么“执行上出了偏差”就不应当成为决策者开脱的借口。 以现实中此类借口出现的频率看来,前者才是主流,毕竟“无错一身轻”。

The Face of War (aka The Visage of War)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 目前刚开始读 James P. Carse 的《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个哲学家眼中的竞技世界》。读这本书起因是 KK 在《科技想要什么》中引用了这本书,并且 KK 表明其一些观点深受这本书的影响。

The Polyptych of Perugia

 

保罗格雷厄姆:他人的意见

What you should not do, I think, is worry about the opinion of anyone beyond your friends. You shouldn't worry about prestige. Prestige is the opinion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When you can ask the opinions of people whose judgement you respect, what does it add to consider the opinions of people you don't even know? 我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在乎别人的看法,除非是他的朋友。不要想着出名,不必太在意众人的意见。能够得到尊敬的人的意见就够了,何必在乎那些根本就不认识的人呢? http://www.paulgraham.com/love.html

我知道你说的道理很对

 “我知道你说的道理很对,但是我的情况不适用” 如果我们不想听取别人的意见,这句话往往可以作为很好的借口。 所有的决策都包含着各自的决策前景和决策波动,好决策导出的坏结果的情况长期来看总是会发生的。我们不能奢求每次正确决策都被奖励;也不应当苛责他人的错误决策不被惩罚。如果我们总是使用道理不适用的借口去认识自己的决策,那么几乎所有的道理都可以解释为是不适用当前情况。 我们需要做的是:用正确的思维做正确的事情,提升决策的赢率。但最重要的是,在好道理和坏结果之间建立起防线:“我不总是那个最幸运的人。”

平常人的群体标准

任何一流的天才都不想按照既定的知识标准,在权威的命令下从事创作,哪怕权威包含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世界上聪明人是不会承担这个工作的,何况权威是“普通人”的集合体。 我相信越是聪明的人,对此越是反感。

社会金字塔

天赋极高的人反对“对人类思想的任何形式的控制”,就是在为无奈的普通人抗争,普通人的自由、尊严和诚实都建立在思想自由的基础上。

命里无时莫强求?

  《浪子心声》中有这么一句歌词: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我们时常用这个这句话来为一些坏结果辩护,这也导致我们成为一个潜在的“马后炮”。当然我们还有一个专用的术语“自利性偏差”来描述这种现象。 在实践上这个问题也是一个认识问题: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判别一件事是“命里有时”还是“命里无时”。在 《对赌:信息不足时如何让做出高明决策》 一书中提到:我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受两件事情的影响:技能和运气。我们可以把对事情发展起作用的因素分成运气因素和技能因素。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区分影响事情结果的主要因素。 比如赌场中的百家乐游戏,就是一个纯粹的运气因素起作用的游戏,在概率上甚至是一个负期望值的数学游戏。所以一旦我们因为玩百家乐而数钱,我们就不具备抱怨“命里无时”的条件了。 坏结果总会存在,但我们具有无限自欺欺人的能力,我们总是可以先假设“如果不是XXX,我早就XXX”,然后反过来说命里无时莫强求了。